大概每個人都會有一種“離開這個糟心的職場,有個空窗期,或者休息,或者見識外面的世界”的想法吧。對于終究還要回到職場的你來說,確認了離開的意義,比什么都重要。
![]()
傻干之后不能傻睡
為什么你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為什么你花了好幾萬去島國度假卻沒有增加對生活的熱情?我們休息對了嗎?你理解的休息是什么?一個飽覺?一陣瘋玩?
休息的真正含義是修復疲勞,放松神經,讓你在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的時候覺得自己又是一個精力充沛的新人。
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消除右手的疲勞,他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只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后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活動內容確實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
我們的常識使得我們對疲勞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躺躺吧”。但這是一個陷阱。睡眠的確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對睡眠不足者或體力勞動者適用。而對于腦力勞動者來說,可以在床上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松后,再起來活動活動。
科學研究也顯示,腦力勞動者一周至少做兩次有氧運動,比“補瞌睡”的休息效果更好。
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
休息就是有所不同
越到周末越早睡覺。10點入睡,然后在7點起床,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從來沒有機會看到的早間劇場,你會發現這一天可以和過去的千萬個周末都不相同。
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胡同,把它走完。你會發現這個你感到膩味的城市,其實你并沒有完全體會到它的妙處。
到另一個城市尋找不一樣。去一個地方,對那個地方本身心存好奇,對自己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人生閱歷之外的世間百態。
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跳舞,打鼓……每周末練習2小時以上。
心理學家發現,解除神經緊張的方法,是去處理需要神經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曾經有一位精神即將崩潰的總經理請一位醫師給出治療建議,結果他得到的處方是去動物園當馴獸師,一個月以后,那位經理完全康復。所以,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你可以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職業類似的。比如去孤兒院做義工,或者去一個復雜的機械工廠從學徒干起,或者做一道超級復雜的數學題。
我們的疲憊主要來自對現有一成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項目就是那些能讓我們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
如果你干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
|